【人在帷森】▏佳作赏析《等月光落雪地》
文/孙李琦(技术中心)

现代社会,绩效管理的积极价值不容忽视。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打破了“大锅饭”的弊端,使努力与回报正向关联,个人贡献得到更公正的衡量,适当的绩效导向也能够激发人的潜能。
我们虽然肯定绩效管理的价值,但也不能毫无保留地拥抱其带来的一切。

各种量化指标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:运动沦为卡路里消耗的机械行为,休闲变成了“充电”,阅读变成了“自我提升”,我们不仅被外在的制度所约束,或许,已经将这种约束内化为自我要求。将人生变成一张永无止境的待办事项任务清单。这种量化思维会让生活失去了应有的温度与质感。

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,分享了他当年颇有心得的一句话:“你手里攥着千头万绪,攥着一千个线头,但是一个针眼一次只能穿过一条线。” “内在有激情,但是还要从容不迫。”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,当把工作的节奏调整得张弛有度,把个人奋斗的长期目标同中短期目标相结合,筹划得切实可行,才会得到预期。淡然的力量,让我们安定下来,不陷入当下的焦虑,不急躁地去追求索取,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。“日拱一卒无有尽,功不唐捐终入海”,再小的进步也会产生价值,为某件事所下的功夫也不会白白地浪费。
一个完整的人生,既需要可量化的成就,也需要不可量化的体验。既要有精确的节拍,也要有即兴的自由。中国古代文人讲究“张弛有道”的生活智慧,工作的紧松和生活的劳逸要适当调节。焚香、品茗、听雨、抚琴、对弈、酌酒、莳花、读书、候月、寻幽是为古代十大雅事。获内心之清净,得修身之养性矣。

我们并非鼓吹懒散,而是生命需要留白的空间。没有留白的山水画,拥挤且失去了韵味。而某些最宝贵的人生体验恰恰发生在无目的、非绩效的状态中:陪伴孩子成长的亲子时光,与好友畅谈的闲暇午后,静心阅读的宁静夜晚……
我们或许能重新发现: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终点处的奖杯,而在行进时的姿态与沿途的风景。我们是否活出了独特的生命韵律,是否忠于内心的价值图谱,是否在奔忙中仍能听见月光落在雪地上的声音。



